2024年2月《江南雅韵:评弹艺术展》在陈云纪念馆评弹艺术馆正式展出。该展览是全国首个系统展示评弹艺术发展变化的专题展,向观众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评弹起源发祥、兴盛变革、传承发展的更迭历史、文艺价值和社会影响。同时,也集中展示了陈云喜爱评弹、研究评弹、推动评弹健康发展的具体细节。整个展览策划推出的过程,是一次经受传统文化洗礼的过程,也是一次转化研究成果的尝试,留下了很多独特的体验感受。
01
构思:“江南雅韵:评弹艺术展”主题确定
练塘最早的畅园书场建于清朝末年,现位于纪念馆场馆北侧。2015年,陈云纪念馆在书场旧址上开设了评弹艺术馆,受到了观众的好评。随着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以及观众文化需求的提高,2021年底我馆计划对评弹艺术馆进行总体提升。为此,策展团队在原有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扩大展示空间、突出展示主题、明确展览定位、丰富展陈手段,力争取得最佳的展示效果。
通过对评弹艺术发展过程的梳理,深入挖掘海派文化中的红色基因,寻找上海城市文化基因里烙印的红色文化,立足伟人生平,突出文化特质,传达江南雅韵,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融合,该展览旨在全面系统地展示评弹艺术发展的时代脉络,主要流派和艺术魅力,利用丰富的馆藏、鲜活的事例、真实的展品和珍贵的图片,让大家近距离地了解评弹艺术的前世今生,切实体验传统文化的精华。
展览内容采用编年与专题相结合的叙事方式,重点突出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评弹兴起发展的完整过程、形成流派及机构组织,重点描述不同时期的评弹的突破和基本特点。二是集中展示陈云对评弹发展的贡献。陈云收听并收藏的评弹磁带、评弹书目以及关于评弹的通信和谈话、陈云使用的琵琶,都是重点展示的内容。三是聚焦当下,侧重展示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苏州评弹代表性传承人有关的评弹物品、代表作品、流派唱腔。同时,列举评弹的重大演出和交流活动,展现评弹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舞台的风采,突显评弹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的活力。
02
推进:“江南雅韵:评弹艺术展”优化展示
“江南雅韵:评弹艺术展”项目确立后,策展团队合理分工、目标明确,制定了可行的推进规划表。前期着重内容设计,中期达成形式设计方向,后期确保呈现效果。展览项目主要经历了三个进阶。
一是深挖细究,确定内容大纲。评弹艺术底蕴深厚,流派众多,群众基础扎实。为了全面精准地呈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流派创新力和群众吸引力,大纲撰写人员倾力投入。除了反复研读权威资料外,还对代表性书目、典型流派进行社会调查,实地走访知名评弹艺术家,完善、核实数据表格,虚心接受上海评弹团的专业指导,经过10余次的修改,最终确定内容大纲。
二是因地制宜,形成设计方案。为了增强展示效果,提升观展体验感,设计人员对整个展厅进行撤扩合并,扩大东、西两侧展示空间,新增序厅和尾厅区域,把陈展面积扩展至240平方米。同时,结合场馆所处的位置、气候特点和练塘民俗,设计突出三个特点。首先,突出整体性。充分利用已有展示空间的顶层设计和格局布置,延续江南水乡的表现手段,营造出鲜明个性的艺术展示空间环境。其次,突出融合性。考虑到评弹艺术的起源于江南,整个展厅在尊重原有建筑空间的前提下,立足原有建筑砖木结合的特色,在色系选择上以原木色调为主,根据评弹兴起发展过程,调整色系比例,结合内容进行排版上的调整,达到简洁、明快、现代的设计效果,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最后,突出场景化。为了更好地还原评弹发展变化的历史,筛选了同时代留存至今的评弹画本、黑胶唱片、演出脚本等物件,把这些物件进行场景化布置,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是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先后到苏州评弹学校、苏州评弹博物馆、上海戏剧展示中心等地调研考察,寻找突破的灵感,吸取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不断深化、优化表现方式。特别是在设计后期,专门布置样板段,特邀专家现场提出意见找不足,从一段话、一张照片到一个展区、整体效果,全面兼顾。不仅如此,还对展板材质、灯光选择、光线利用、外围气氛营造进行精心设计。在展览试展期间,又根据多方意见进行调整、完善,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
01
成型:“江南雅韵:评弹艺术展”最终呈现
正式展示的展览具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不同展厅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突显了展览的层次感。二是重点集中,聚焦评弹艺术魅力,重点展出了流派和名家。三是亮点贯穿始终。四是互动体验自然切入。具体分述如下:
序厅注重氛围营造和直观感受,为了给参观的游客带来极具震撼的冲击,让观众快速融入展览营造的氛围中,采用艺术化地表现手段。序厅中间设计以《姑苏繁华图》为背景,栩栩如生的评弹演员(蜡像)弹奏着乐曲,辅以台下书场场景,同时播放浓郁吴语评弹曲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评弹书场。序厅一侧《陈云听戤壁书》艺术画与蜡像相互映衬,营造出雅致、自然、亲切、平和的总体艺术氛围。
展厅突出时代特点和手段多样。“孕育与兴起”主要展示评弹在光前裕后的发展。以国画的形式,展示了评弹原有的两种样式,评话和弹词。通过图文文物展示了陈云弹过的琵琶及评弹演出的各种道具和评弹表演形式。重点展示了《光裕社150周年纪念集》,辅以光裕社的剪影,以突出展品的细节和表现力。“变迁与繁荣”重点展示了流派与名家。海派文化的繁荣为评弹的兴盛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促使评弹不断变革、提升,服饰台风、书目噱头、书场规格等不断变化。观众可以通过手动翻转展板的方式了解名家流派的特点,也可以通过扫码聆听感受评弹多种流派的经典唱腔。“创新与整旧”重点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评弹的关心。这部分运用“透景”设计,以中式屏风作为展墙,巧妙利用自然光,在提升展厅艺术氛围的同时又使展览内容与窗外江南园林景致相映成趣。整个展厅的顶部运用《姑苏繁华图》,进一步营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体验的和谐场域。
在展厅中央,我们设置了观众体验互动场景区域,复原敞开式评弹演出场景,将传统屏风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中间由著名书法家书写的陈云关于“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谈话内容,意在表达陈云对评弹发展作出的贡献。屏风、唱机、琵琶、高脚凳,让观众亲身感受评弹演出的画面。
“传承与发展”重点展示了陈云对评弹发展的贡献。陈云与评弹艺术渊源深远,他酷爱评弹艺术、专研评弹艺术、传承评弹艺术,留下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收藏了丰富全面的评弹艺术资料。陈云与评弹艺术的关系是文艺界的佳话,也是观众了解评弹艺术的一个桥梁和纽带。“赓续与流传“重点介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延续江南民居建筑元素,中间采用文物加图文的组合形式,展示评弹在文化大发展繁荣的新时代背景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展馆外墙增加宣传效果和传播符号。我们改变原来建筑模型的简单做法,将旧上海书场及人物道具比例缩小制作,进一步提升优化组合,使整个场景更加精致地通过玻璃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具艺术性和感染力。此外,我们还在墙面上绘画了色彩鲜艳的评弹演员卡通形象,作为打卡点和聚集地。总之,场馆与周边环境,场馆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增强了观众进一步了解评弹艺术的兴趣和意愿。